于彤,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商税收党支部委员、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也是中国著名爱国主义剧作家、导演、戏剧活动家于伶先生的外孙女。
从四月初至今的半个多月,大多数上海居民足不出户,而于彤却几乎走遍了徐汇区天平街道吴兴社区的每一方土地。
3月28日收到党组织的召唤后,于彤闻令而动立即到徐汇区天平街道高安居委报到。3月31日还没接到居委分配任务,夜里,于彤憋不住在微信里问楼组长第二天该干什么。楼组长回复:“居委会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那我们自己主动一点吧”,于彤心想。第二天,于彤便化身为“小蓝”投身到当前形势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大战中。
15天的志愿服务包含了核酸检测服务、发放物资、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等方面的工作。在做核酸检测服务时,于彤与志愿者们主动由楼栋志愿者成为小区志愿者,检查居民抗原测试卡结果、发放检测卡、维持秩序、引导居民从不同门进出小区、搀扶陪护腿脚不便的老人,并且主动从居委工作人员手中揽下登记工作,登记已做核酸检测的小区居民所住楼栋室号,以确保没有遗漏。她积极参与到分装、发放抗原试剂盒;分发政府蔬菜、冷冻食品、大米面条、连花清瘟及中药礼包等物资的工作中,解决了物资配送“最后100米”问题。于彤与同伴们每日定期向楼栋居民公布服务内容、时间、联系方式,在足不出户期间劝归出门的居民,每日中午为居民代拿快递外卖、每日晚间为居民代扔垃圾。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面对食品短缺的问题,于彤积极鼓励楼栋内年轻人参与到安全团购食品蔬菜的活动中,提醒居民注意防范、避免聚集;面对年长者配药难的问题,于彤积极为楼栋居民代为配药。
由于楼栋内老年人多,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人多,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足不出户的要求和就医难、配药难的情况,使得许多老人的常用药、保命药愈发不足,求医问药的需求愈发迫切。于彤所在志愿者团队主动和居委街道多次沟通协调,拿出了由志愿者去医院代为配药的可行方案。志愿者们分工合作,在楼栋居民微信群里多次通知代配药的通知,并且一家一户逐一上门收集老人们的医保卡、病历卡、购药需求和空药盒,之后,再整理制成清单,在中山医院历时五个小时之后,于彤和同伴们成功为十几户居民配到了急需的药,并在核对无误、结算清医药费之后向居民一一分发,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一次,在做好核酸检测之后,于彤返回小区途中,经过临近小区,有租住该小区的外地来沪打工者隔着大门向每一个走过的人大声求助,说她急需的一种药已经吃完了,她无法出门也无处可买。也许是看见于彤穿着蓝色防护服,她急切地恳求于彤能不能帮她购买一点。于彤记下了她所需药品名和联系方式,在为楼栋居民代配药时,也为她购得药品。于彤说,在严峻艰难的疫情形势下,不论面对的困难群众,是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共产党员都要当先锋、作表率,去帮助她们。随着小区成为防范区,于彤在小区内的志愿服务将有所减少,但她又接受了天平街道党工委的安排,成为志愿者后备力量中的一员,随时听从党组织的召唤。
翻看于彤的朋友圈,有这样温情的一幕对话让人难忘。(背景:于彤搀扶一位年近90岁有些健忘的阿婆去做核酸)
阿婆:我们去组撒?
于彤:阿婆我们去做核酸呀。
阿婆:我好像以前做过的呀。我以前也做医生的,我以前在齐鲁大学的。
于彤:阿婆侬牢来塞的。
(阿婆做核酸中)
阿婆:坐这里歇一下,你也坐呀,你是几号楼的啊?
于彤:我是一号楼的,阿婆侬几号楼呀?
阿婆:我两号楼的,一号楼我也认得一些人的。。。。。。我们坐这里组撒?
于彤:阿婆侬歇好伐,我们回家吧。
阿婆:我没有那么娇气的,我们年轻时候都很吃苦的。你做什么的啊?
于彤:阿婆我当老师的。我们从小花园穿过去吧。
阿婆:你教什么的?经济啊,教经济好呀,我们那时候五十年代都是搞工业,女同志好多学医的。
于彤:阿婆你们年轻的时候建设国家,我们现在发展国家。
。。。。。。
4月13日晚上9:03与于彤通电话了解情况时,她正与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线上会议。日常完成2门课程的教学与7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之余,于彤用她的美丽“彤”心守“沪”危难家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里!当此疫情严峻时刻,于彤像战争年代的外公于伶一样,奔赴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奔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